由中國關工委、司法部和中央綜治辦聯合開展的“關愛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動,在福建省歷經8年,已舉辦3屆。由于這項活動具有服務大局的遠大目標、精細周密的頂層設計、青少年急需的深刻內容、扎實有效的運作載體、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等特點,使我們情有獨鐘,始終把它放在心上、拿在手上、抓在實處,并植根于關心下一代工作之中,成為有聲勢、有影響、有生命力的工作品牌。回顧過去,我們感慨萬千。從舉步維艱到順風順水,從個別參與到百萬大軍抓普法,從小氣候形成普法大環境。真是8年抓普法,一步一腳印、歲歲寫新篇、屆屆出成果。每屆伊始,都以創新思維、以更高標準、更實措施、更大力度,推動這項活動向縱深發展。
一、把切入點放在提高思想認識上。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每屆活動,我們感到最棘手的就是思想認識問題。諸如:普法教育是有關職能部門的主業,關工委牽頭不適合;關工委沒有普法專項經費,巧媳婦難做無米之炊;學校是青少年普法教育主陣地,但教育部門、學校不讓搞沒轍,等等。我們直面這些認識問題,一方面,動腳跑基層、進單位,動嘴作宣傳、進行過細思想工作,動腦出點子、幫助想辦法;另一方面,通過發文件、作部署,舉行啟動儀式、形成動員聲勢,運用宣傳陣地、營造輿論氛圍,較好解決了認識問題,從上到下,形成四點共識:
(一)明確重要性。加強青少年普法教育,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全面依法治國重大決策部署的需要。四中全會強調“法制意識的樹立必須涵蓋全社會”,青少年則是法制教育的重點對象,直接關系法治中國的未來。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法治教育要從娃娃開始,小學、中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弊ズ眯@的法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學法、知法、守法和用法的自覺性,有利于增強青少年辨別是非曲直、抵制負面侵蝕的能力;有利于從小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和完善人格品德,這是關系到培養什么樣接班人的重大問題。我們要站在政治高度、全局角度和時代發展的維度,充分認識加強青少年普法教育的極端重要性。
(二)體會迫切性。加強青少年普法教育,是改變現狀的需要。我國雖然實施了6個五年普法規劃,全民法制觀念有了很大增強,但是,領導層的“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問題依然存在;群眾中“信權不信法、遇事找熟人走關系”的現象屢見不鮮;青少年中不學法、不知法、不懂法,不會用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也較為普遍。我們在基層調查中,發現有些地方,有50%未成年人、40%家長不曉得《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表明這些地方普法教育被忽視,對法律知識的知曉率不高,警醒我們加強青少年普法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三)認清艱巨性。加強青少年普法教育,是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需要。當前,青少年犯罪案件仍在高位運行,有些地方還呈現不斷升級的趨勢。從青少年犯罪的人數、性質、手段及危害來看,如不采取有力措施,下決心解決這一問題,實現社會治安根本好轉的目標難以實現。青少年犯罪問題聯系著整個社會,也是當今世界性難題。為此,單靠政法綜治部門打擊防范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發揮全社會力量齊抓共管,特別要強化青少年普法教育,使他們能夠知曉并堅守思想底線、道德底線和法制底線,在復雜的環境中抵御各種負面影響和侵蝕,確保健康成長。
(四)提高自覺性。分析嚴峻形勢,是為了因勢利導,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既要看到問題的嚴重性和艱巨性,也要看到青少年可教育、可轉化、可逆轉的本質。關工委及其“五老”承擔著教育、培養、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任,更要在黨和政府領導下,配合有關部門,會同全社會,知難而進,主動作為,大力開展青少年普法教育,幫助廣大青少年補足法治思想之“鈣”,增強抵御違法犯罪“抗體”,扣好法治人生第一??圩?。
二、把關鍵點放在把握事關大局問題上。
“關愛明天、普法教育”活動能否均衡發展,實現參與規模和社會效益雙突破,這就要善于抓住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性問題,高度重視、加以把握。
(一)加強領導是首要問題。我省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動,始終得到中國關工委的指導、支持和幫助。去年,中國關工委常務副主任武韜來閩調研,跑了4個設區市、8個縣市區,給予有力指導,鼓舞廣大“五老”開展普法教育活動的激情。從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關工委到各級黨委政府,對這項活動高度重視、大力支持。省委副書記倪岳峰、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群英和省關工委主任王建雙、常務副主任陳旭都高度關注。省綜治委把這項活動列入綜治考評,給予一定的分值;劉群英同志親自帶隊到省教育廳協調聯合發文之事,王建雙同志年年為活動作部署、總結;凡是設區市舉行啟動儀式,陳旭同志都應邀出席并發表講話,在深入基層調研中,他反復強調青少年普法教育的重要性,點贊《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讀本》是一本好書。領導的重視為活動注入了動力和活力。各地黨委政府也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對活動實行“四納入、四同時”,從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給予有力的保障。但是,也有一些領導對青少年普法教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以致這些地方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處于薄弱狀態。我省采取兩個辦法解決:一是主動爭取、緊緊依靠黨政加強領導。泉州市、三明市、莆田市、福州市、龍巖市和眾多縣區關工委,實行主動請示匯報、主動報送工作方案、主動請求解決問題、主動邀請領導參加重大活動。這“四個主動”對日理萬機的地方領導來說,最能引起高度重視,并幫助解決活動中遇到的具體困難和問題。二是開展“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區”創建活動。這項創建活動的主體是黨委政府,這就給他們加壓力、添責任。凡是開展創建活動的市縣區主要領導都親任領導小組組長,有10多個部門任小組成員,創建任務和責任被分解到各部門,改變了關工委唱獨角戲的窘境,使青少年普法教育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普法經費緊缺是個大難題。這是長期困擾和制約青少年普法教育的瓶頸。不少地方和單位心有余而力不足,很想擴大活動覆蓋面,但一遇到經費問題就打了退堂鼓。為破解這一難題,各地“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著力破解經費困局。有的積極爭取地方黨委政府支持,從財政撥出數量可觀的資金,這是首選之策;有的按照中央“關于誰執法誰普法”的要求,動員公、檢、法、司等政法機關各出一點,這是有力之措;有的動員樂于回報社會的企業家捐出一點,這是挖潛之招;有的教育局和學校從每年圖書資料費中劃出一點,這是順理成章之事。這一點,那一點,積少成多、聚沙成塔,較好解決了經費緊缺的難題。三明市是一個貧困地區,12個縣區有11個靠轉移支付。但是市委市政府仍然高度重視,每年市委常委會都安排聽取一次匯報,研究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采取按市區人均0.1元預算,撥給市關工委28萬元,市、縣兩級關工委又多渠道籌措資金。市關工委主任林紀承,親自到三明鋼鐵廠求援,廠方慷慨出手,捐出10萬元給市區關工委作為青少年普法經費。莆田市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市中院原院長張延燦,利用個人人脈關系,積極向社會各界籌集普法經費,為補缺、補齊、補夠普法經費做出貢獻。
(三)普法計劃、課時、教材、師資難落實問題。一些教育部門和學校“重智輕德”傾向較重,屈指可數的思想道德教育課被擠占,法制教育更是排不上。學校雖配備了法制副校長,但沒有很好發揮作用;法制課多由政治老師兼任,但苦于沒有教材,又不專業,上課只是為了應付。如何解決學校普法教育“四不落實”問題,最管用有效的辦法,就是開展“零犯罪學?!眲摻ɑ顒?。“零犯罪學?!痹O置涵蓋基礎條件、組織領導、制度建設、隊伍建設、陣地建設、活動組織、保障措施、創建成效等8個方面24條標準。這個標準既能從根本上解決“四不落實”的問題,也能有力指導、實施、落實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永安市創建“零犯罪學?!保ナ痉饵c引領,出現中小學紛紛申請、踴躍報名,努力爭取被列入,爭創熱情高漲、勢頭喜人?,F在普法教育普遍被學校列為一項重要工作,進行安排運作。計劃、課時、教材、師資、經費、難落實問題迎刃而解,普法教育還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之中。該市已有28所學校達標,創全省縣區爭創“零犯罪學校”新紀錄。
三、把著力點放在探索深化新路上。
為追求“關愛明天、普法先行”活動的最佳效果,一方面,按照中央三部委既定的目標任務、工作項目和規定動作,認真組織實施;另一方面,因地因情因人制宜,精心設計自選動作,積極探索適合青少年特點、能接地氣的新思路、新機制、新載體、新方法,不斷把活動引向深入。
(一)創新工作思路。在目標引領上,提出每屆活動都要立足調動青少年參與普法教育的積極性,努力取得紀律作風明顯好轉、違法犯罪明顯減少、學習質量和工作效率明顯提高的階段性成果,實現“五提高、一下降”的目標,即:提高青少年普法教育的覆蓋率、參與率、知曉率、幫教率、改好率,降低犯罪率。在普法對象上,我們既著眼于大多數,也不放棄極少數,突出三個普法重點對象:一是廣大青少年聚集的大本營——學校的學生;二是分散在社會的閑散青少年、失輟學兒童、留守流動兒童、服刑人員子女、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的青少年;三是失足青少年,包括監所服刑、戒毒人員、社區矯治對象和服刑釋放人員。據此,我們提出青少年普法教育既要進學校,也要進社區、農村、企事業單位和監所。在創建項目上,提出創建“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區”,第三屆要比第二屆翻一番;創建“零犯罪學?!币卣篂閯摻ā傲惴缸飳W校、村(社區)、企業”。在抓典型創品牌上,提出通過調研、掛包和抓聯系點工作,及時發現、培育、宣傳、推廣先進典型和品牌,以點帶面,引領示范推動全局。
(二)創新體制機制。我省積極探索三個機制。一是“四位一體”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即黨委統一領導、關工委牽頭協調、部門發揮優勢、學校組織實施、社會積極參與。這個體制機制突出黨委政府領導,關工委牽頭推動、統籌協調,各部門支持配合、齊抓共管。要求各主體要按各自定位及其職責任務開展工作。二是“三結合”教育網絡機制。青少年普法教育如何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協同配合、齊抓共管至關重要。泉州、廈門深入研究三者關系,認為既要明確分工,又要協調一致。學校是主陣地,要負責普法教育的計劃、師資、課時、教材、效果“五落實”;家庭,通過家長學校、學生送法回家,做到家長先受教育,再教育孩子遵紀守法;社會,搭建青少年普法教育平臺,開展“法律六進”活動,形成濃厚的普法氛圍。三是發揮“五老”優勢作用機制。莆田、三明、福州等地,特別注重發揮從政法崗位退下來的老干部,以及法律專家學者和法律實務工作者的優勢和作用。他們既有深厚的法律理論功底,又有豐富的司法實踐經驗,聘請他們參加青少年普法教育宣講團,擔任學校法制副校長、法制輔導員和合適成年人,開展法制教育、幫教和維權工作十分得力。
(三)創新活動載體。載體是運載工具,衛星上天離不開火箭,貨物流動離不開車船,青少年普法教育也需要載體。這幾年,各地創新推出數以百計的大小普法教育載體,其中莆田市的“模擬法庭”活動載體值得點贊。他們用3年時間,分期分批在全市154所中學開展具有形式新、規模大、歷時長、運作細、效果好等五大特點的“模擬法庭”活動。每場“模擬法庭”,都選擇當地典型案例,由學生扮演審判長、審判員、書記員、原告、被告、公訴人、證人、法警等,讓體驗者身臨庭審現場,親身演繹庭審過程。每場都安排數百位觀眾觀看,使臺上臺下都受一場生動、形象、深刻的普法教育,很受廣大青少年和家長的歡迎。他們還投資70萬元,將每場的庭審腳本印發,錄制“模擬法庭”教育系列片30集刻成光盤,發放到各個學校,大幅提高了青少年普法教育的普及率。
(四)創新陣地建設。一方面,充分利用現成的青少年教育實踐基地、活動場所和基層“四點鐘”學校、校外輔導站、老少樂園等,開展青少年普法教育;另一方面,依靠黨委政府和多方力量,通過改建、擴建、功能拓展,把普法教育陣地建設搞得有模有樣、有聲有色,收到良好效果。泉州市關工委提出“利用基層閑置場所建設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的建議,得到市委市政府重視和支持,被列入該市為民辦實事項目,投資2000萬元,分5年建100個活動中心,目前已建成118個,并把普法教育列為活動中心的重要內容。連江縣投資200萬元,建起面積達700平方米大型多功能青少年普法教育基地?;卦O置古代、近代、現代司法文明、預防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分析、與法同行、模擬法庭、青少年維權、普法互動體驗、多媒體影音等普法教育模塊展區。通過真實互動體驗的方式,讓青少年近距離接觸和感受法律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深刻法制教育。
(五)創新手段方法。主要從三個方面探索。一是探索法制灌輸,著力在“知”字上下功夫。法制教育貴在知行統一,“知”字是前提、基礎,內心認同才能自覺踐行。我們按照“貼近性、對象化、接地氣”的要求,首先抓讀本學習灌輸。認真組織青少年學習讀本,把300個普法知識點和涉及的青少年有關法律法規,長流水不斷線地向青少年灌輸。其次抓課件影視灌輸。通過制作并運用課件,深化讀書活動。這些課件用孩子看得懂的畫面、聽得懂的語言介紹法律知識,形式新穎、圖文并茂,又配有動聽旁白、和諧音樂,篇幅不長,效果很好。此外,我省還拍攝孩子喜聞樂見的動畫片《成成學法律》,在中央、省市電視臺播放,很受青少年歡迎。再就是抓基層末端法制灌輸。鼓樓區利用網格化管理,把普法教育延伸到基層末端。分布在基層的法制長廊、法制廣場、法制公園,一堵堵法制墻、一根根法制柱、一個個“學法角”……使青少年“開門見法”、“進樓思法”、“入園學法”,營造濃濃的、與青少年零距離、最接地氣的法制教育氛圍,將普法教育融入到青少年日常生活。二是創新形式方法,著力在“信”字上花氣力。要使法律知識真正在青少年心中扎根,除灌輸外,還要開展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寓教于樂、吸引力強的活動,來滿足青少年興趣愛好。各地普遍開展了法律知識、征文、演講、故事、朗誦、書法、攝影、文藝、作品創作等比賽,讓青少年在秀自己才藝之際,自我感悟、自我體味、自我升華。適應新媒體時代,各地通過運用QQ、微博、微信、微電影、微視頻、社交網絡等新媒體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三是創新實踐渠道,著力在“行”字上見成效。青少年普法教育不僅要內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引導青少年投身法制實踐,在多樣化的實踐中,引導他們尊法、守法、用法。莆田城廂區交警對中小學生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傳教育后,“五老”帶領孩子們頭戴小紅帽、臂配紅袖章,走上街頭,登上公交車,開展文明交通勸導活動。有的地方組織孩子們爭當環境小衛士、衛生小督導、社區小保安、樓棟小主人,引導青少年在實踐中扮演角色、明白事理、遵章守紀、養成習慣,直接觸摸到法制脈搏。
(六)創新延伸拓展。堅持把校園為主的“關愛明天、普法先行”活動向農村、社區、企業,特別是向特殊青少年群體延伸拓展。我們采取“一幫一、多幫一”的形式,對特殊青少年群體開展警示性、勸導性和滲透性宣傳教育,及時掌握他們違法犯罪情況,開展親情幫教、社會幫教和關愛幫扶,使他們能夠體會到家庭和親情的溫暖,體會到黨委政府和全社會對他們的關愛,提高矯治改造效果,營造良好關愛氛圍。廈門探索創新對問題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幫教、關愛的新模式,在全市173個精神文明建設創新項目激烈角逐中脫穎而出,名列第四。泉州市對涉罪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進行探索,創建了未成年人幫教基地、非羈押訴訟幫教基地、未成年人幫教中心等10種法制關愛、教育新模式,大大促進涉罪未成年人自覺改造矯正,告別過去,重樹人生,得到顧秀蓮主任和最高法、最高檢主要領導充分肯定。三明市積極探索“政法一條龍”和“社會一條龍”相結合的一體化幫教機制,把法制教育、法制關愛,貫穿到防、偵、捕、訴、判、監、矯、幫各個環節,教育轉化挽救了一大批失足青少年,避免他們重新犯罪,此項經驗在全省推廣。
四、把落腳點放在追求普法實效上。
經過大力推動、扎實工作,全省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取得明顯實效,特別是創建“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區”和“零犯罪學校”的地方成績更為顯著,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形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百萬青少年普法大軍;二是涌現出一大批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先進典型和工作品牌;三是關愛、教育、轉化了一大批“五失”青少年;四是開創了一批幫教青少年的基地和模式;五是收獲了一組令人欣喜的青少年普法教育成果數字。這里僅舉莆田市普法教育三組數據,是取得顯著成效的有力佐證:一是全市在校中學生法制教育普及率逐年明顯提高,2014年50%、2015年70%、2016年90%以上。二是全市未成年人的犯罪率是逐年明顯下降,據市法院統計,2014年全市未成年人犯罪已判決生效的273人,2015年226人、2016年119人,尤其是2016年全市在校中學生的犯罪人數僅有2人。三是全市“零犯罪學?!泵黠@增加。2013年“零犯罪中學”為86.2%,2014年94.16%,2015年為96.1%,2016年為99.9%。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m.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