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通河縣關工委從縣情實際出發,堅持“急黨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盡關工委所能”的工作方針,圍繞弱勢群體和特殊群體青少年進行重點關愛保護。在深入調查、掌握實情、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了救助貧困生、幫助落榜生、關愛留守生、情系孤殘生、疏導心理障礙生、法律援助維權生、幫教轉化失足生的關愛保護體系。會同社會各方面力量 ,盡力為他們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是整合資源,全力救助貧困生
從2010年開始,我們通過與縣總工會、團縣委、縣婦聯、縣民政局等關工系列成員單位緊密合作,在全縣開展了“關愛助學”活動。通過多方籌措資金,統一城鄉救助標準,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完善長效工作機制,對考入公費院校的貧困大學生實施多種方式救助,圓寒門學子的大學夢。六年來,全縣累計救助貧困大學生458名,直接救助金額達218.1萬元。
全縣“關愛助學”活動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和縣四大班子領導成員帶頭捐資助學,帶動了機關干部和職工的捐助活動。在2013年貧困大學生救助工作出現資金短缺時,縣長李繼明親自批撥了4.6萬元救助金。縣總工會、團縣委、縣婦聯、民政局等單位,又積極向上級對口部門爭取專項經費。縣關工委積極協調社會力量和縣內規模私營企業開展獻愛心送溫暖活動,從而保證了資金及時到位,使考入大學而家庭無力供養的孩子們圓了大學夢。
二是拓寬渠道,盡力幫助落榜生
多年來,我縣對“兩考”落榜生工作非常重視,采取了多項措施關心關愛“兩考”落榜生。為了使全縣“兩考”落榜生能夠掌握一技之長,尋求就業門路,縣關工委出臺了關于做好“兩考”落榜生關愛工作的意見,對全縣未能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去向進行了認真全面詳實的調查,建立了動態管理檔案。并配合縣職教中心堅持升學與就業并舉,就業與跟蹤服務相結合的辦學理念,職教畢業生均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就業上實現了“訂單培養”。幾年來為上級院校輸送了一批高職院校學生,他們分別考入東北農業大學、八一農墾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等院校。學習焊接、汽修、計算機等專業的學生,先后被安置到浙江金海灣造船公司、哈爾濱團結鍋爐有限公司、哈爾濱汽車總公司等大中型企業。開設的美容美發、廚師等專業,為在縣內就業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又協調縣人社局舉辦短期培訓班,吸納落榜生崗前培訓,近幾年來共安置“兩考”落榜生200多人。
幾年來,由我縣四名離退休老教師組成的中介組織共輸送182名落榜生到外地技能培訓和就業,現職教師和家長共輸送216名落榜生到外地技能培訓和就業。2015年通過縣“五老”馬淑艷等人推薦,11名落榜生到大連經貿外語學院學習。今年,在市關工委領導的關懷下,香港李錦記集團資助扶持的農村貧困家庭子女扶貧就業項目——北京勁松職業高中希望廚師班招生在通河舉行。來自木蘭、尚志、延壽、通河等縣(市)和牡丹江市的愛民、寧安、海林等區縣(市)和通河境內森工系統的清河林業局、農墾系統的岔林河農場共計41名符合條件的應屆和往屆初中畢業生參加了筆試和面試,我縣有14名貧困家庭落榜生參加了考試,其中8名考生被該校正式錄取。
三是多方協作,全面關愛留守生
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縣關工委、教育局、綜治辦、婦聯、團縣委五部門聯合制定了《通河縣關于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實施方案》,建立健全了以留守兒童親屬為主體的監護網絡,以基層黨政組織為主體的行政村管護網絡,以教職員工為主體的學校幫護網絡,以群團組織志愿者和以關工委“五老”為主體的社會關愛網絡,以政法部門為主體的法律保護網絡。
為了進一步發揮全縣“五老”的作用,2013年縣關工委制定了《通河縣“五老”進校園工作方案》,2014年制定了《通河縣關工委組織“五老”開展關愛監護農村百名留守兒童活動方案》,2016年制定了《通河縣關工委 “五老”關愛團關愛保護農村留守兒童活動意見》,在全縣范圍內建立起監護人+愛心教師+愛心“五老”+青年志愿者(愛心姐姐、哥哥)關愛保護留守兒童的工作模式,使留守兒童成長環境有所改善。縣關工委還多次深入學校開展愛心捐助。2013年為濃河中心小學留守兒童捐款2000元。從2014年起,每年組織“五老”關愛保護150名留守兒童,每年在“中華魂”輔導講課期間,組織“五老”深入到全縣農村小學和清河林業局小學、岔林河農場學校,為150名留守生送去學習用品,連續兩年為他們捐贈了1.2萬元的學習用品。
團縣委與哈爾濱聯通公司聯合開展了“為貧困留守兒童獻愛心活動”,為我縣60名留守兒童贈送了價值3萬余元的學習用品、體育用品及勵志圖書,并在縣桃園書店舉辦了關愛儀式,為留守兒童贈送了書包、文具等學習用品和價值100元的長途IP電話卡。
2015年縣婦聯爭取省專項資金2萬元,在清河鎮漂河小學打造了一處留守兒童之家。為留守兒童之家購置了3臺電腦,五臺電子琴,1臺電視機,一個檔案柜,課外讀物和各種棋類、球類、羽毛球拍、跳繩等文體活動用品,同時制作了工作活動圖板,安裝了1部親情電話等。今年“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與縣人民銀行聯合以“心系留守兒童,共享一片藍天”為主題,以招募組織愛心媽媽與留守貧困兒童牽手幫扶的方式,為清河鎮漂河村留守兒童之家的22名孩子送去學習用品和衣物。全縣留守兒童關愛志愿者(包括代理家長、愛心媽媽、心理專家、法律專家等)達到178人。建立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陣地(包括兒童之家、家長學校、愛心超市、愛心書屋等)25個。縣婦聯組織巾幗志愿者救助留守兒童36名,發放救助金4000余元。縣國稅局先后為濃河中心小學留守貧困學生捐物捐資達6000元。
縣綜治辦、公安、司法、衛生等部門深入學校對留守生開展法制宣傳服務、衛生保健、家庭教育指導培訓等活動,對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給予了特別的照顧,將困難的留守兒童納入“兩免一補”計劃,優先落實資助政策,免收雜費、書本費,發放生活補助等,確保他們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縣教育局把關愛保護留守兒童做為惠民重點工作來抓。各學校從領導到教師都和留守兒童建立結對幫扶關系,送親情、捐物資,讓留守兒童得到親情關愛。通過開展家訪、家長開放日、家長學校等活動,密切家長或其他監護人的關系,共同做好關愛保護留守兒童工作。開展結對幫扶大型活動4次,結對人數516人。一些學校建立了“留守兒童活動基地”,為留守兒童免費提供活動場所;有的學校還成立了“愛心基金會”,師生為貧困留守生積極踴躍捐款。縣朝鮮族學校在金明善校長的積極努力下,得到了哈爾濱5名愛心人士一對一幫扶資助5名特困留守生。每人每年資助學生伙食費2800元,直到初中畢業,現已連續包扶三年。金明善校長還帶頭關愛留守兒童,為貧困留守生捐款捐物,傾注愛心。她親自幫扶4名學生,連續資助金額總計近12000元。我們還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宣傳關愛和教育留守兒童的典型經驗和成功做法,營造全社會重視、關心、支持關愛保護留守兒童工作的氛圍。
四是牽手結對,愛心情系孤殘生
縣關工委聯手縣殘聯、縣婦聯、縣民政局等部門共同做好殘疾青少年的關愛工作。每年開展手拉手、獻愛心、互幫互助活動。組織中小學生與貧困和殘疾少年兒童一幫一、手牽手,結成互助對子,開展助學幫困活動。每年全國助殘日期間,縣關工委會同縣教育局、縣民政局、縣殘聯及有關學校、民營企業等單位,在特殊教育中心學校開展助殘捐資捐物關愛活動。通河鎮孤兒黃子瀚,2012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理工大學,我們救助資金5000元。2012年,縣婦聯多方籌措資金2.7萬元,救助孤兒27名,每人救助1000元。今年縣婦聯協調市婦聯救助孤困兒童73名,發放救助金42920元。縣民政局為全縣50名貧困孤殘兒童每月補貼600元生活費。縣第一小學、“愛兒美”國際攝影中心與縣特殊教育中心結成了幫扶對子,開展了一幫一、手牽手結對子活動。
五是動之以情,耐心疏導心理障礙生
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有針對性地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社會的關注點、學生家長的熱點、學校教師的難點。鑒于心理健康教育弱化缺失的現狀,針對當前部分學生中存在的“厭學”、“焦慮”、“自我壓抑”、“自卑”等心理健康問題,縣關工委和縣教育局把鳳山學校教師焦玉鳳撰寫的《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究》教案編印150份,下發到全縣各中小學班主任手中,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參閱教材。濃河中心小學五年級一個男同學的手臂上有好多刀傷,有的已經感染,在與心理教師耐心交流中他說出了原因,原來他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幾年都沒有回家了,很想念他們,自己在姥爺家生活,每當自己考試成績差時,就在手臂上劃一刀。針對孩子的心理需求及身體的傷痕,學校一方面對其手臂上的傷口進行治療,另一方面讓學校心理咨詢室老師及時與其溝通,耐心進行心理疏導教育,校領導也定期找他談心,并予以貧困住宿生補助。經過不懈的努力,籠罩在他臉上的烏云不見了,現在既能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學習也更加努力,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少年。
六是真幫實做,法律援助維權生
縣關工委會同縣司法局、縣教育局聯合制定了 《通河縣青少年法律服務中心工作方案》,成立了“通河縣青少年法律服務中心”。 法律服務中心成立后接手的第一件維權案就是幫助受害人孟某索要賠償金。孟某家在農村,就讀縣城高中時,于2014年10月11日晚在校外被殺害。被告被判刑13年并附帶民事賠償22萬元。被告方東借西湊拿出3萬元,其余款項無法兌現。中心成立后,被害人所在的富林鄉服務分站承擔受理這起維權案件,在縣關工委的協調下,站長范洪安先后幾次去縣法院、檢察院、司法局等尋求解決辦法。功夫不負有心人,通河縣法院立案后,經過調查取證,認定被告方暫無還款能力,準備啟動司法救助程序,受害人近10萬元司法救助款可望年內得到解決。縣城某中學學生趙某,在學校上體育課時撞傷了腹部,做了脾摘除手術。法院判處學校承擔50%的治療費用,計8.9萬元,縣法院判決生效后,學校領導會同縣服務中心主動和當事人達成諒解協議,并多方籌措資金,今年上半年已經給付4萬元,其余4.9萬元計劃于2017年一次性賠付到位。
縣青少年法律服務中心的成立,為維權生提供了便利的服務,使他們求援有路、求助有門,既依法維權討回了公道,彰顯了司法公正和政府的公信力,又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貢獻。
七是教育引導,幫教轉化失足生
幾年來,我們充分發揮全縣政法隊伍、各級關工組織和“五老”人員在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中的積極作用,配合黨政有關部門進一步做好失足未成年人的幫教工作。
鄉村關工成員和派出所干警都確立了“兩放”人員和失足青年幫教對象。思想上幫教引導、生活上幫助關心、行為上矯正轉化。使他們能融入社會,恢復自尊心,樹立自信心,開始新的生活。富林鄉德興村劉某,因傷害他人被判刑,并賠償受害人10萬元,獲釋回家后,他想利用在獄中所學技術從事藤編生產,村書記、村關工委主任范喜強主動幫他籌措資金1萬元,現在已經開始試生產。
近三年來,全縣未成年人涉嫌犯罪14人,占未成年人總數的0.73‰。在涉嫌犯罪14人中,判實刑1人,緩刑11人,羈押2人。對看守所羈押的兩名未成年人,我們會同縣檢察院監管科負責人一同到看守所進行了探望,并帶去了“中華魂”教育讀本和學習生活用品,兩名在押未成年人十分感動,并寫了讀后感。對緩刑的11名未成年人,本著教育、感化、防止重新犯罪的方針,由所在社區和鄉鎮成立了以“五老”為主的包、保、教工作小組,定期走訪、慰問,了解他們生活和思想動態。我們還組織相關部門和愛心人士對他們進行走訪慰問并送去慰問品。目前這11人中,已有3人在我縣環宇汽車修配廠就業,有8人回村務農,其中的2人已結為夫妻。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m.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