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銅仁市印江縣在“五好”基層關創建活動中,針對村級關工委發展極不平衡,“空架子”問題比較嚴重的實際,積極實踐,不斷總結,摸索出了"村校聯建"新模式。村校關工委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破解了村級關工委建設的難題。
領導班子聯建,優化組織結構。村與村駐地學校聯合組建關工委。村支部書記擔任主任、校長擔任第一副主任,1名村老同志擔任常務副主任,校領導、村主任、“五老”等擔任副主任,成員由婦聯、共青團、綜治工作的村支兩委干部,小學教導處主任、少先隊輔導員、優秀教師擔任。“村校聯建”模式是一套班子“一塊牌子”,既是村關工委,也是學校關工委(名稱為××村校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村與學校簽訂《村校共建協議》,明確學校要自覺服從村里的領導和調度。這樣既體現關工委領導班子的結構要求,又使關工委組織網絡在村居、學校全面拓展延伸,使關心下一代工作真正在基層開展起來。
主題教育聯合,提升社會影響力。村校關工委每年至少聯合開展2次以上主題教育活動,學校主動把青少年的主題教育活動融入到社會中去,變成社會活動,擴大社會影響。如組織學生到農村體驗生活,參與社會實踐,豐富教育教學手段。每年 “六一”兒童節,村校聯辦慶祝活動,對貧困兒童進行節日慰問,村支兩委與學校師生聯歡。如中壩鄉玉屏村與學校開展了慶“六一”愛心捐贈活動,邀請縣關工委、鄉關工委、教辦、婦聯、共青團等單位參加捐贈聯誼活動。
在老年節,聯合開展感恩活動,如對馬村聯合學校開展了“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洗一次腳敬老感恩教育活動。
“三結合”教育聯動,提升青少年素質。村校聯建后,學校、村協調配合,各盡其職,強化“學校、家庭、社會”聯動教育,努力提升青少年素質。一是學校發揮育人主渠道作用,村校聯合重點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每逢節日、紀念日和重大事件,關工委都組織“五老”報告員到校開展報告活動,除此之外,“五老”還擔任校外輔導員,入校進班級,參加主題班會、隊會,多形式多渠道開展教育。二是開展家庭教育。配合學校、婦聯舉辦家長學校,開展家庭教育研究,普及科學家教理念和知識。為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管理,村委與留守兒童家長外出前簽定協議,要求家長找好代理家長,外出期間每周要與留守兒童聯系1次、每月與班主任聯系1次了解學生學習、思想情況,每年回家1次與子女團聚。三是開展社會教育。重點以道德講堂為平臺,每月開展一次革命傳統教育、孝道教育等,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為青少年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
關愛工作聯幫,促進社會和諧。村校關工委緊密配合,發動社會力量共同關愛青少年弱勢和特殊群體。一是 “五老”發動村能人、有識之士,籌資設立關愛基金會。“五老”帶頭捐資,村干部踴躍捐款,社會人士慷慨解囊,形成助學獎學的新風尚。目前,78個村校關工委中有52個設立了關愛基金。朗溪鎮昔蒲村的關愛基金達到20多萬元。二是開展關愛幫扶。各村校關工委都建立關愛幫扶措施。如新寨鄉大云村校聯建組織后,“五老”與所在村12名特殊群體青少年開展了結對幫扶,幫思想、幫教育、幫學習、幫生活等。新寨鄉高峰村的高某某同學,因母親離家出走多年,父親又忙于打工,她由于缺少家庭關懷,對學習喪失信心,成績較差。村關工委退休教師高元禮知道后,主動多次上門做學生工作,并聯系學校班主任老師及其親友,共同配合做教育工作。通過多方面幫助教育,該生重拾生活信心,學習進步很快。
公益事業聯辦,共建服務設施。村校關工委積極向上爭取,改善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為學校增添教育教學設備,改善擴建公共設施,創建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等。木黃鎮新民村通過積極爭取,由中央廣播電視臺出資200多萬元修建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配備辦公電腦,增設多媒體教室等。板溪鎮文武村建立了農家書屋,72歲的退休教師任廷俊義務擔任起村里“農家書屋”管理員,他把“農家書屋”里2萬余冊圖書進行整理歸類、編號、貼書簽、登記造冊,每天定時向村民、學生開放。他還在書屋門上留下了自己的手機號碼,即便回家吃飯,借書者只需打一個電話,他定會在短時間內返回書屋辦理。其他各聯建關工委都為加強學校建設和文化設施,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事、實事。
目前,印江縣的村級78所學校與駐地村都聯建了關工委。都達到了“五好”基層關工委標準。工作開展有聲有色,徹底解決了過去組織上重疊、資源上浪費、工作上脫節的現象。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關工委領導力量得到加強。村黨支部書記擔任關工委主任的角色沒有變,便于統籌協調各項工作;村與校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協作,村校聯建使兩股勁擰成一股繩,形成工作合力。既能爭取到鄉鎮黨委的重視,又能依靠縣教育部門的支持,村校同心協力形成凝聚力。2014年,各鄉鎮把村級關工委工作列入年終綜合評比考核內容,形成黨政重視,部門配合的合力,村校關工委工作力度明顯加大,工作活力明顯增強。
二是社會資源得到整合。村效聯建后,關工委的辦公經費由村、校共同分擔,辦公場所設在學校內,辦公設施較為齊全,“五老”與學校溝通更加方便,可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和學習情況。此外,“五老”由個體轉化為群體,壯大了關工委隊伍,實現了人、財、物等優化組合。
三是形成聯建共管、協調聯動的長效運行機制。關工委服務對象主要是青少年,而大部分則是在校青少年。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關工委服務的主要平臺。村校聯建,使關工委與學校實現了“無縫對接”,村“五老”開展幫教活動,特別是在學校與社會之間,搭建了平臺,暢通了渠道,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機制,對青少年的教育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式新格局,使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m.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