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習近平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聯組會上,習近平就經濟發展提出了“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的八字期許。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發展前景向好。但因疫情沖擊,加上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我國目前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實現習近平總書記的八字期許?人民論壇梳理發現,總體來看需以四個方面為支點發力。
支點一 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推進經濟與社會轉型過程中產生的矛盾,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經貿、經濟下行、就業等因素的疊加影響,導致總需求下降。因此,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習近平指出,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還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潛力巨大。
“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支點二 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作用
民營企業在守住“保”的底線、筑牢“穩”的基礎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給全國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和經濟社會健康運行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在這種經濟形勢下,大力提振民營經濟的重要性就更加凸顯。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突出了“六穩”“六保”。守住 “六保”底線,就能穩住經濟基本盤;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就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六穩”“六保”之首,關系到整個經濟社會穩定的大局。在我國,民營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而在民營經濟中,中小微企業占了大多數。民營企業作為吸引就業的主力軍,在守住“保”的底線、筑牢“穩”的基礎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民營企業在穩外貿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民營企業在對外貿易領域有著種種優勢和可能的機遇。只有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作用才能真正實現穩外貿的重任。但是其所面臨的的挑戰也是不容忽視。
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不同時期破解不同的難題,要不斷去探索,不斷去奮斗,不斷去克服困難,走上新的發展道路。
因此,民營企業要主動作為、積極自救,要以勇氣、智慧和實力渡過困難期。疫情防控期,因為延期復工,可能會出現交貨遲延、不能及時履行付款義務,也有可能因境外人士對疫情不了解而產生恐懼之情進而拒收貨物,民營企業容易卷人各種合同糾紛。這時,需要我們冷靜應對:首先是加強溝通。其次是尋求法律援助。如果境外貿易伙伴執意解除合同,企業應勇敢尋求專業的法律幫助,合法合規地維護自身權益。最后是積極開拓國內市場。為避免更大損失,企業也要盡早搜集國內市場相關信息,尋找潛在客戶和市場,盡量減少損失。等疫情結束后,再加大外貿易業務拓展。
此外,從長遠看,政府必須把不斷提升營商環境,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作為持之以恒的奮斗目標。政府應當想法設法讓企業家的聲音、意見、訴求被政府“聽得到、看得到、辦得到”,應進一步暢通政府與民營企業家密切、高效溝通聯系的通道。
支點三 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在聯組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國際形勢作出這樣的判斷。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提法不是第一次出現。5月1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意味著一方面要暢通國內供需循環,提升國內產業鏈供應鏈水平;同時也要暢通國際供需循環,發揮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重要作用。對此,需要不斷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充分發揮對外開放的強大動力。
第一,努力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一要改變出口主要依靠低成本和拼數量的方式,改變粗放型和數量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出口主體形式和貿易形式多樣化。努力創造具有自己知識產權、自己品牌的商品和服務出口,控制資源性、高耗性、高污染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擴大新技術產品和附加值高的產品出口。二要調整進口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優先進口國內發展必需的、重要的、緊缺的高新產品、高新設備、高新技術和戰略性資源,實現戰略物資進口的來源多元化、方式多樣化和渠道穩定化。三要發展綠色產品貿易,要嚴格控制高耗能和高污染產品的貿易,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貿易結構。
第二,努力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一要將引進外資同提升國內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相結合,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相結合。二要合理利用外資,發展開放型經濟,改變結構不合理、產品質量差、附加值低的狀況,通過引進一批高附加值、高技術的產品,加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做好引進技術的轉化、吸收和創新。三要加強對外資產業和區域投向的引導,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擴大外資直接投資規模,引導外商參與國家鼓勵的基本建設項目,包括農業綜合開發和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的建設項目,擁有先進技術、能改進產品性能、節能降耗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項目,能綜合利用能源防止環境污染的技術項目等。
第三,努力實施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一要更好地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充分利用國外自然資源、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實施戰略性的海外投資,創立中國自己的世界級名牌產品。二要把技術設備、產品帶出去,提高其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發揮比較優勢,在互利互惠的共贏中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三要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在對外投資中做到以企業為主、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和增強國際競爭力為目的。投資的重點要放在能源、原材料、高技術等領域。
支點四 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提高城鎮化質量
新時代,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提高城鎮化質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基本途徑和主要戰略。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核心是如何在較短時間內推動農村傳統經濟社會結構向現代化轉型。這就要求將大中小城市、城鎮和農村之間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高度關聯,在不斷強化城鎮化結構互利效應的同時,形成以中心城市為“龍頭”、以中等城市為主體、以小城市和中心城鎮為基礎的城鎮體系,不斷提高城鎮化的聚集效應。
城鎮化發展不只是城鎮規模的簡單擴張,還應該包含城鎮化質量的提高。“攤大餅”式地、粗放式地擴張城鎮規模,與城鎮化發展的內在要求相違背。
城鎮化質量的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城鎮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增強,技術升級換代速度加快;二是城市先進技術產業促進農村產業改造和融合的速度加快,農村產業技術水平提高,農村產業和城市產業技術創新的合作關聯性不斷強化;三是伴隨城鄉產業融合,城鄉的教育、社會保障、戶籍等制度性壁壘逐漸消除,最終實現城鄉制度資源共享;四是城鄉生活方式逐漸融合,隨著城鄉經濟文化的融合,農民“去農村化”更趨強化,傳統農民向現代化農民轉變,農民真正成為產業工人的一部分;五是城市和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m.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