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老師,您10多年來一直在做航天科普教育,我代表所有的航天科技人員和航天員,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由衷的敬意。”2006年1月13日晚,在從蕭山機場迎接航天英雄楊利偉到平湖的路上,楊利偉曾緊緊地握著姚老師的手這樣說。
姚老師就是姚愛英,一個樸實的鄉村中學女教師。28年如一日,她始終致力于航天科普教育,熱忱地引導和帶領著她的學生們崇尚科學,走近科學家,被譽為“中國民間航天科普教育第一人”,先后榮獲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十佳少先隊輔導員”“浙江好人”、嘉興市“十大好人”“感動嘉興最美人物”、平湖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
2017年4月24日航空日這天,我國首部青少年航天科普題材電影《望星空》舉行了首映。這部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建院60周年的獻禮影片,就是以姚愛英的故事為原型,楊利偉、景海鵬、陳冬等航空英雄都在片中客串演出。
1. 緣起
在中國航天城里,姚老師是無人不曉的“老朋友”。這段緣分要從20世紀90年代初說起。1992年8月l4日,中國航天人憑著為國爭光的智慧和勇氣,成功發射了“澳星B1”。然而當時,已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的航天科技人員依然處在默默無聞之中,更在青少年的視野之外,倒是港臺明星你方唱罷我登場,成為青少年追捧的對象。這鮮明的反差讓當時任黃姑中學少先隊總輔導員的姚愛英十分心焦。
“澳星B1”在悄然中的成功發射,讓姚愛英看到了一條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理想軌道上來的途徑。征得學校同意后,姚愛英組織開展了別開生面的“不追歌星追科星”活動。1992年,姚愛英又建議學生將平時節省的181.2元零花錢和一封慰問信寄給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最樸實和誠懇的語言,向科學家們表示崇高的敬意,慰問為國爭光的航天科學家們。
姚愛英回憶道:“我把這些看似不成敬意的零花錢,直接夾在慰問信里。據說有幾個老科學家,看了后感動得哭了,沒想到浙江的小孩子竟還記掛著我們。當時中國火箭技術研究院的黨委書記肖東太激動地說,這是浙江的紅領巾比金子還要珍貴的心,情義無價。”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立即給姚愛英及黃姑中學的少先隊員回信。當年12月,研究院院辦副主任潘昭漢等3位專家,帶著火箭模型從北京趕到黃姑中學。在一個星期里,學生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聽科學家們作報告,看科普錄像,開啟了一扇航天教育的大門。就此,黃姑中學和研究院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沒想到科學家會回信,我和我的學生們都感到特別的意外和激動。”回想當初,姚愛英依然沉浸在喜悅之中,“后來我在班里宣讀這封信的時候,學生的情緒特別高漲,因為這是他們第一次和科學家接觸。我就抓住這個契機,鼓勵和組織學生給科學家們寫信。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黃姑中學的學生給科學家寫信的非常多。” 不追歌星追“科星”,成了黃姑中學學生的集體行動。
而作為召集人和倡導者的姚愛英老師,更是和航天科學家們保持著密切的書信交往。1999年12月15日,“兩彈元勛”錢學森委托辦公室人員給姚愛英寫信,請她代為囑咐孩子們:希望將來的“錢學森”在學識、人品、思想和情操等方面,都超過當今的錢學森。
2. 追夢
1994年1月,受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邀請,姚愛英帶著一名學生代表去北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參觀學習,并與著名航天科學家謝光選、王德臣、于龍淮等進行交流。北京之行給姚愛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科學家對下一代這么重視,對我們老師也這么看重,我這個來自農村的普通老師真是受到了極大的震動。” 她暗暗立下了一個誓愿,要用自己的下半生,為孩子們做航空事業的牽線人。從1994年起,姚愛英28次在暑期帶隊上北京聽航天科學家的親切教誨,受到楊利偉將軍及張履謙、鐘山、楊寶奎、姜杰等眾多院士的接待。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航天科學家也30多次到嘉興傳授航天科普知識,熱忱培育科技新苗。
隨著年齡增大,姚愛英愈發覺得自己力不從心。但看到學生們追科星、學科學的熱情那么高,雖風塵仆仆、滿身疲憊,她依然感到了莫大的欣慰:“學生們現在學航天科普、學航天科學家,不是為了個個都要去造衛星、導彈、火箭、飛船,而是為了引導孩子們從小怎樣做人、怎樣做事。”
退休那年,為了照顧臥病在床的老母親,姚愛英累得口角生瘡。這時,她接到了校領導電話,邀請她帶隊去北京。老伴勸她,你已經退休了,學校的事情可以名正言順地不管,再說家里有特殊情況,你自己身體也不好,還是推掉吧。姚愛英跟老伴談了很久。老伴拗不過她,只得答應讓她去北京。一個星期后回來,姚愛英也成了老伴照顧的對象。
3. 耕耘
“姚老師,這個星期五下午有空嗎?能到我們學校來舉辦一場講座嗎?”從北京回來的第二天,姚愛英就接到了嘉興市陽光小學校長的電話。“我是他們學校的校外輔導員,專門負責向學生講述中國航天故事。”從農村老家到學校,暈車的姚愛英一趟下來吐得不行。但每次走進校門前,她都會調整好自己,以最飽滿的精神狀態面對那些渴望的目光。一位老師無意間發現了姚愛英隨身備著的暈車貼,才知道她需要輾轉好幾班公交車才能到學校。于是學校提出派車接送,卻被她婉拒了;學校給她報酬時,更是被她嚴厲推辭。她說:“如果為了錢,我有很多賺錢的方法。如果是為了報酬而來講課,我肯定也不會大老遠過來了。”
為了把航天科普報告講得更加生動,姚愛英特地學習制作PPT,并根據每所學校的特點和學生的需求進行完善。有時為了一次講座,要花上幾個晚上時間進行修改。“有次不小心按錯一個鍵,前功盡棄、從頭再來。那天一直做到凌晨3點,只睡了2個小時就出門了。”姚愛英笑著說。現在,金華等地的學校也慕名邀請姚愛英擔任校外輔導員。備課、講課、策劃活動,姚愛英把原本閑適的退休時間全部花在了航空科普教育上,她似乎比上班時愈加忙碌了,在學校、部隊、機關、社區、老年大學、文化禮堂等作了180多場科普講座。
為了使學生能更多更好地了解科學家的成長歷程,感悟科學精神,姚愛英憑著與航天科學家的密切交往和良好關系,開始撰寫《鑄造神箭的人》一書。作為一個鄉村中學的教師,要寫出奮斗在高科技領域的科學家,其難度顯而易見。常常是忙完了一天的教學和家務后,當別人家里的燈光漸漸熄滅的時候,姚愛英開始在燈下悄然獨坐。“我寫在軟面抄簿子上,一共有38本,這么一大疊。”姚愛英比劃著,“一個英雄的成長是離不開社會和家庭。把這些科學家的事跡寫好后,我就一個一個地給他們寄去,讓他們本人過目。”就這樣,姚愛英先后編著出版了7本航天科普書,免費贈送給各個學校。
4. 收獲
在姚愛英的牽線推動下,嘉興、金華、溫州、平湖等地先后建起航天科普教育基地7個,并全部由她擔任科普輔導員。其中3個被中國宇航協會評為“中國航天特色基地”。2018年9月,平湖市航天神箭幼兒園與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合作并掛牌成立。
姚愛英還積極協助獨山港鎮政府,促使航天主題公園與航天人項目合作成功簽約,并在獨山港趙家橋村建立航天科普主題公園。目前,航天主題公園內的“兩彈一星”功勛館正在建造中,100畝的太空農業觀光園的太空蔬菜已種植并采摘收獲。為教育黨員干部學習航天功勛們廉潔奉公的愛國精神,姚愛英還協助鎮紀委征集航天功勛的杰出愛國事跡資料和有關物品,得到了航天英雄們的大力支持。
正如中國科學院鐘山院士給姚愛英的題詞:“你是溝通航天人和黃姑中學的橋梁,你是培育航天幼苗的耕耘能手。”從1992年到現在,有5位畢業于黃姑中學的學生在航天部門工作,還有多名同學正在航天大學里學習。這些同學很幸運,遇到了姚愛英這樣一位能夠帶著他們暢想藍天的老師。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m.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