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頻頻“找小孩”,讓公眾產生了一些疑問和擔憂,有培養過孩子自我安全意識、情緒管理、抗挫折等方面的能力嗎?如何讓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更強一些,健康、安全地長大?學校、社會各界都在對此進行探索和實踐
1、學校教育,安全教育形式多樣。
11月24日,南寧市民主路小學與南寧市公安局建政派出所合作進行安全演練:由民警身穿便衣,設置各種情節去“拐騙”兒童,并將全過程悄悄地拍攝下來。
便衣民警選擇的是放學后學生到家之前這段空檔期,問題經過精心設置。“你是某某嗎?你媽媽開會了,讓我來接你。”“同學,聽說附近有家好吃的零食店,你能帶我過去嗎?”面對陌生人的搭訕,絕大部分學生都比較警惕,有的毫不搭理,有的則嚇得跑進學校。
當然,也有個別學生警惕心不強,在“騙子”說出班上同學的名字,并稱同學和老師都在前面拐角等他時,就會跟著“騙子”去往偏僻的地方。
這段視頻,當天下午就在民主路小學播放,學生們看得格外認真。
據了解,每所學校對安全教育都很重視,除了防拐騙,還有防溺水、防火、安全用電等主題,形式上也是各出奇招,有專家授課、情景劇、實景演練等。
2、志愿行動,“代理媽媽”改變留守兒童。
聽說了西林男孩扒車出走找父母的新聞,志愿者張清秀表示很理解這類孩子的想法:“這些孩子會想,爸媽是不是不愛我了?如果不是,為什么扔下我不管,為什么把我留在老家……”
張清秀是南寧市賓陽縣中華鎮留守兒童“代理媽媽”志愿服務隊的發起人,在冊管理的“代理媽媽”現有120多人,覆蓋全鎮大多數自然村。如張清秀所在的興隆村有20個留守兒童,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專職的一對一的“代理媽媽”。
“代理媽媽”并不把孩子帶在身邊管理,孩子還是跟著自己的委托監護人,如祖父母生活。“代理媽媽”往往是孩子的鄰居,每天看見孩子的時候,就會督促其做作業、教導日常行為、關心生活細節,避免孩子產生沒人管、沒人關心的心理。
當地社工曾親眼目睹這樣的一幕:一名留守兒童逃學,被他的“代理媽媽”在村口抓個正著,孩子撒謊想蒙混過關,她嚴厲地叫孩子把書包里的東西全倒出來,幾個果滾了出來。原來,孩子跑到危險的水庫邊上偷果去了。“代理媽媽”把孩子批評了一通,孩子乖乖受訓,也老實去上學了。“她管教孩子的那個樣子,就和親媽媽一樣,孩子很聽她的話”。
張清秀說,“代理媽媽”5年前剛成立時,有的孩子也會抵觸她們的管教:“又不是你的小孩,你管我做什么。”但現在孩子們都很認同“代理媽媽”了,有了她們的關愛和管教,村里的留守兒童心理和行為跟以前有很大區別,不再東游西走、逃學上網,更容易聽得進教導,有事也會主動跟監護人溝通。
3、心理干預,解開孩子“被迫留守”的心結。
中華鎮曾有一個留守女童曠課離家出走,“代理媽媽”帶著一群孩子尋找,沒找到。到了晚上8時,女孩的爺爺叫大家不要理會這件事,“不用找了,她以前也出走過,自己會回來的”。到了晚上10時,孩子果然自己回家了。張清秀不放心,叮囑村干部注意。第二天,這個孩子再次出走了,村干部在孩子去外婆家的路上找到她,帶回了家。張清秀找孩子談心,“在家里說不通的話,可以跟我說”。得知孩子想法之后,張清秀馬上給孩子媽媽打電話叫她回來陪孩子。孩子媽媽剛開始還有點猶豫,張清秀說:“你這個孩子要想管好,就看這個年齡段,過了這個階段,你想管也管不了。”孩子媽媽聽后,立即回來陪孩子住了半年,感覺孩子稍好之后,帶著她一起出去打工了。
“孩子對留守是有心結的,有時會做出危險行為。”張清秀說,“代理媽媽”平時都會針對這一點進行疏導,告訴孩子們父母為什么要出去打工,讓他們理解父母的無奈,告訴他們在家里應該怎樣去生活和學習,不要采取離家出走這樣的賭氣行為。“這種行為很容易危及人身安全,一旦發生就無法挽回,父母會無比傷心,也會讓祖父母產生無法原諒自己的內疚”。
“不管怎樣,‘代理媽媽’還是無法完全代替父母,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張清秀說,“代理媽媽”現在會明確自己的工作范疇,跟留守兒童的父母說明她們并非什么情況都能應對。如今的父母也越來越重視這一點,當地留守兒童正在減少,大部分打工家庭,父母都會至少留一方在家陪伴孩子。
4、購買服務,政府項目介入關愛未成年人。
在中華鎮育才村委,有南寧市民政局購買的為期兩年的社工項目服務農村“三留守”人員。該村委的彩虹社工服務點,有專職社工、活動資金,每個月都會組織一兩次集體活動,把村里的孩子尤其是留守兒童組織起來了。
社工們帶孩子們做手工、學歌舞、教下棋、彈電子琴,還組織了小蜜蜂志愿者服務隊,帶著孩子們去慰問困難老人。平時上學午休期間,孩子們都不在外面亂跑了,喜歡去社工所在的“兒童之家”,看書、玩耍、做作業,讓家長放心了很多。
社工韋歡說,有社工服務介入之后,改變是很大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的公共活動室,硬件雖然到位了,但一直缺管理人員,只在節假日開門。社工入駐后,成立“兒童之家”,天天開放。社工帶領孩子們建立自主管理制度,打掃衛生、整理書刊、玩具歸位,不允許一邊吃東西一邊玩……這些規矩由孩子們自己制定,自己監督遵守,慢慢養成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講規則守秩序的習慣。
類似這樣的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廣西從2016年就開始全面鋪開,整合社會資源,增強公眾參與,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和社工群體為未成年人提供專業的社工服務。《廣西實施〈未成年人保護法〉辦法》中,也把這一成功經驗上升到法律層面,予以推廣。
5、社會研究,積極探索“健全人格培養”。
2017年11月22日,“廣西中小學生健全人格培養”課題培訓活動在南寧舉行。
該課題源于遼寧師范大學教授楊麗珠進行的一項研究。楊麗珠認為,在眾多人格特質中,自我控制特質尤其重要,從幼兒到中小學生階段,都需要進行自我控制培養,但我國的孩子在這一方面恰恰欠缺。自我控制能力差實際上就是專注力不夠,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不好,出現厭學情緒,或者性格急躁、任性等各種不良情緒。一些有關青少年偏負面的事件,很多與學生自我控制這一人格特質有關。
廣西區直機關第二幼兒園的李麗華老師,有著16年的幼教經驗,她也參與了該課題研究。李麗華的班上曾有一名男生,自控能力較差,通過在游戲中有意識地進行孩子健全人格培養,這名男生慢慢學會遵守游戲規則。
繼2015年對幼兒進行健全人格培養探索后,廣西將該項研究擴大到中小學。南寧市教科所科研室副主任楊斌勇期盼著,通過參與課題研究,能探索出一套更適合南寧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課程。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m.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