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迎來建校105周年校慶之際,黑龍江省關工委全體黨員走進哈工大航天館,開展“黨徽遇見星辰:探索問天之旅 感悟載人航天精神”主題黨日活動。在哈工大航天館內,曾參與我國早期航天科研工作的退休老教授擔任講解員,帶領省關工委的黨員們開啟了一場震撼的“問天之旅”。20余名黨員近距離參觀了“神舟”飛船模型、“天宮”空間站對接裝置、“嫦娥六號”落月組合體與“天問一號”深空自拍裝置等大國重器,在航天展品中體悟代代相傳的科學家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共同上了一堂生動的航天思政課。
在參觀“兩彈一星”精神展區時,講解員動情地講述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1968年,參與核試驗數據研究的郭永懷院士在乘機返回基地時遭遇極端天氣,飛機不幸失事。當搜救人員找到殘骸時,發現郭永懷院士和警衛員的遺體緊緊抱在一起,兩人懷中護著的,正是完好無損的核心實驗數據文件。那個年代沒有云存儲,沒有加密傳輸,科學家們是用生命在守護國家機密。他們知道,這些數據比個人生命更重要。”在場的黨員無不動容。
在航天服展區,一套艙外航天服(模型)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王教授解釋道:“我稱這套航天服為‘中國最美時裝’。這套航天服的關節柔性材料、溫控系統等關鍵技術,都有哈工大科研團隊的突破。”他特別提到,航天服不僅是科技產品,更是航天員的生命保障,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心血。
在參觀運載火箭展區時,王教授指著長征二號F火箭模型頂部的尖塔結構介紹道:“這個與眾不同的尖頂,就是航天員的‘生命之塔’——逃逸倉。當火箭發射出現重大故障時,頂部的8臺逃逸發動機能將載有航天員的返回艙彈射到1.5公里外的安全區域。”一位老黨員感嘆道:“原來我們不光要把航天員送上天,更要確保他們平安回家。”
在宇航員訓練模擬區,王教授介紹,哈工大不僅參與航天器研制,還承擔了航天員訓練設備的研發,比如模擬失重環境的水下訓練艙。這些成果背后,是幾代師生在黨旗指引下“啃硬骨頭”的堅守。
參觀結束后,省關工委的黨員們紛紛表示,中國的航天奮斗史,就是一部聽黨指揮、科技報國的生動教材。我們要把今天的所學所感轉化為關心下一代工作實踐,在青少年心中播撒航天夢想的種子,讓科學家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成為青少年成長的“北斗導航”。
![]() |
Copyright©1990-2024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 http://m.19505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25號 郵編:100010 京ICP備18034403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75號 |